
新興制造業激流暗涌,工業4.0席卷全球,《中國制造2025》即將頒布。十年后,中國制造路在何方?在5月8日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的《財經正前方》節目中,來自科技界、制造界的專家、學者及制造業從業者紛紛發聲,表達各自觀點,共同探尋“中國智造”之路。
2010年,中國制造以19950億美元的產值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。低廉的資源成本、人力成本一度支撐了中國制造業乃至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。然而隨著外部經濟需求的放緩,伴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提升等因素,中國在低端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正在減退。同時,中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也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:美國制定了“再工業化”的制造業復興戰略;德國拋出了“工業4.0”;日本開始實施“再興戰略”;韓國也提出了“新增動力戰略”等。中國制造,面臨著空前復雜的挑戰。
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2015年國情咨文中提到,21世紀的(美國)企業需要將美國產品暢銷于海外,美國不能將自己隔絕于(出口)機會之外。而美國制造業正積極考慮將工作機會從中國轉移回來。三帝打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、北京隆源自動成型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宗貴升博士在節目中指出:“先進的技術、能源、稅收政策等,令近幾年的美國制造業實現了百分之十幾的回流。工業增值穩定在12%左右,2014年甚至達到了12.3%。而這提升的0.3點,正是制造業回流引起的。”

宗貴升博士在節目中
有數據統計,2004年,中國制造業成本比美國低14%;而如今,這一差距縮小至5%。據預測,若照此趨勢發展,至2018年,中國較美國在制造業成本上的優勢將不復存在。
因此,中國迫切需要通過創新來提升制造業。今年兩會中將“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”、“創客”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,也顯示出中國政府對創業、創新的重視。過去,新技術的開發只能依靠大量擁有核心技術和專利的大公司來完成;今天,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與普及,開源硬件使成本降低,以及云工廠連接各個終端,許多創業團隊及個人正在重塑制造業。
宗貴升博士認為,區別于傳統制造業,如果結合3D打印“個性化定制”的優點,建立以大數據為支撐的設計師平臺,可以打造出遍布各地的分布式制造點,實現“云”服務、“雨點”式制造的模式。這種分散式網絡取代了傳統物流等中間環節,便消除了傳統供應鏈中每一階段性的交易成本。“這就是從設計到用戶,即D2C(Designer to Customer)。過去,設計師設計出的產品,具體在市場上表現得怎么樣其實并不知道。現在我們有了這種原制造、分布式制造,就完全可以把設計都上傳到網上去,最終下載量最大的那個就是最好的產品。”


節目中展示3D打印的畫面
德國工業4.0計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,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通過信息物理系統的應用,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。而與此同時,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,絕大多數工廠卻仍處于勞動密集的規模化流水線階段,即工業2.0時代,與德國、美國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。
在即將頒布的中國版工業4.0——《中國制造2025》規劃中便明確了中國要實現從工業2.0、3.0到工業4.0的跨越式發展的目標,并將通過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、智能制造、工業強基、綠色發展、高端裝備創新五大工程來全面落實。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、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、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的同時,要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,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提升中國“智造”水平,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。(文/佳語)
點擊視頻鏈接,了解詳情:
http://v.ifeng.com/news/finance/201505/01c132ac-319e-4d01-ab25-3fd0383036b3.shtml?from=message&isappinstalled=0?